胆汁性肝硬变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世界肝炎日干细胞移植在肝病中的应用研究
TUhjnbcbe - 2023/6/17 20:25:00

今年的7月28日是第12个“世界肝炎日”。其主要目的是呼吁全球众人积极爱肝护肝,重视肝炎带来的危害。肝炎是肝病的一种,大致分为三个阶段:肝炎—肝硬化—肝癌,也是国内常见的疾病之一。

自身免疫性肝病(AILD):一种由自身免疫介导的肝胆系统慢性炎症性疾病,根据其临床表现、免疫学、影像学和组织病理学特点可分为:以肝细胞实质损害为主、血清肝细胞炎症指标明显升高的自身免疫性肝炎(AIH)、以胆管病变为主、淤胆指标升高显著的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和重叠综合征(OLS)4种类型。

间充质干细胞(MSCs)是一种具有多种分化潜能的非造血干细胞,它具有来源丰富、分化潜能高及免疫调节特性,当组织出现损伤后,MSCs可以迁移到损伤部位,在局部环境的调控下,发挥免疫调节及分化等功能,参与组织的修复。

有研究认为,MSCs移植AILD有效的原因可能在于,MSCs能分泌如肝细胞生长因子等,促进了肝细胞的再生,并抑制T淋巴细胞、NK细胞增殖和活化,同时通过多种机制参与免疫耐受的诱导和维持。

基础研究

Chen等人建立实验性EAH小鼠模型,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药物组、MSCs移植组(1组、2组、3组)共6组,正常组不进行造模,模型组在造模后仅腹腔注射1ml生理盐水,药物组腹腔注射泼尼松龙及硫唑嘌呤,MSCs移植组分别给予1、2、3次MSCs治疗。研究结果显示,造模后血清中ALT、AST水平增高,MSCs移植组血清中ALT、AST水平明显降低。与正常组相比,EAH小鼠IL-17的表达水平明显增高,而经MSCs移植后,IL-17表达水平显著下降,且随移植次数增加下降更明显。

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UC-MSCs移植在AILD中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

方法:本次研究纳入AILD患者6例,其中2例AIH,1例PBC,3例PSC,所有患者在移植治疗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通过外周静脉输注UC-MSCs,每次数量为8*个细胞,滴注速度为滴/min。观察移植前后患者肝功能变化、血清IFN-γ水平和血清IL-4水平,并对其安全性评估。

结果:①肝功能变化:经UC-MSCs移植后,6例患者均达到临床病情缓解标准;移植后血清白蛋白水平为(38.85±6.98)g/L,显著高于移植前水平[(33.51±5.32)g/L,P0.05],移植后ALT和AST分别为(39.-18.87)U/L和(35.52±17.24)U/L,显著低于移植前水平,TBIL、ALP和GGT在移植前后变化无统计学差异(考虑可能是因为AILD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胆汁淤积,存在胆汁排泄障碍)。

②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移植前6例患者基线血清IFN-γ水平为.30~.34pg/ml,移植24个月后为.82~.65pg/ml,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P=0.,图3);基线IL-4为29.31~55.23pg/ml,移植24个月后为43.89~69.99pg/ml,呈升高趋势,移植前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图4)。

③安全性评估:在静脉输注UC-MSCs过程中,未发生输液管道阻塞,也未出现器官栓塞症状。术后患者无畏寒发热、恶心呕吐、皮疹等不良反应。术后复查血细胞、肾功能等未见明显异常,未发生与UC-MSCs移植相关的严重并发症。

结论:UC-MSCs移植AILD可明显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肝功能,移植后无明显的不良反应,且干预过程简便。

1
查看完整版本: 世界肝炎日干细胞移植在肝病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