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汁性肝硬变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中医对肝硬化的认识
TUhjnbcbe - 2024/4/28 17:27:00

肝硬化是多肿慢性肝病引起肝细胞广泛坏死,肝脏纤维组织弥漫性增生,产生结节,假小叶,肝脏正常的结构和功能遭到破坏的一种疾病。肝硬化失代偿期可出现腹水等严重并发症,导致患者生活质量明显下降,甚至危及患者生命。肝硬化属中医“臌胀”、“积聚”、“黄疸”、“胁痛”等病范畴,早在《黄帝内经》中即有相关疾病的记载,如《素问·腹中论》曰:“有病心腹满,……名为鼓胀。……其时有复发者何以?此饮食不节,故时有病也”,已对此病的病因有所认识,认为饮食不节是引起鼓的病因。对发病病机的认识在《黄帝内经》中也有相关论述,如《素问·水热穴论》曰:“故水病下为胻肿大腹,上为喘呼”,认为此病属水病于下,属水液运化失调所致。《诸病源候论》曰:“气水饮停滞结聚成癖,因热气相搏,则郁蒸不散,故胁下满痛,而身发黄,名为癖黄”,认为水气结聚,湿热郁蒸为发病主要病机。在治疗方面,古代医家也有丰富的论述,如张仲景《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篇记载大黄蟅虫丸治疗“羸瘦腹满,不能饮食,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朱丹溪曰:“单腹胀,此乃脾虚之甚也,必用大剂参术”,认为腹水是由重度脾虚引起,须重用人参白术健脾利水,方可有效。现代中医认为,肝硬化主要病机为久病于肝,肝失疏泄,克伐脾土,导致脾胃升降运化失司,水湿内停,阻遏中焦,引发诸症。辨证常见肝肾阴虚、湿热中阻,气滞血瘀、脾虚水停等。常用治疗肝硬化经典方剂有大黄蟅虫丸、鳖甲煎丸、柴胡疏肝散、一贯煎、膈下逐瘀汤等。

图片来源于网络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医对肝硬化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