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庄先生的故事
话说,从前有这么两户人家,左边的这家比较宽裕,日子过得还算滋润;右边这家就没那么好了,日子过得紧巴巴的。虽说条件有差距,但平日里两家还算不错,有来有往。
遇到这一年打天干,旱魃肆虐,赤地千里,家家户户颗粒无收。眼看右边这家没了收成就要饿死,左边一家于心不忍,想到家里反正还有多余的粮食,就把米给右边送去了一升,以解燃眉之急。就靠这一升米,右边这家熬过了最艰难的时期,于是登门感谢。
说话间,谈起明年的种子还没有着落,客人不禁犯愁,主人家见状慷慨地说:“这样吧,我这里的粮食还有很多,你再拿去一斗吧。”客人千恩万谢,抗着一斗米就回家了。
到家后,家里人一看拿回来这么多米,先是很高兴,心里也很感激。但一听说左边家其实还有很多,只给了一斗,心里瞬间就不平衡了。虽说比起上次多出了九倍,但比起人家粮仓的这才好点?这么点米哪够吃?越想越气,就开始在背后说人家坏话。
没过多久,坏话就传到了左边邻居家的耳朵里。想到自己这么真心诚意地帮助别人,非但没有得到回报,反而招来背地里的诋毁,心里不由感到一阵恶寒。自此以后,两家反目成仇,老死不相往来。
这就是“升米养恩,斗米养仇”的故事。俗话说“救急不救贫,帮困不帮懒”,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人,是有依赖性的。
如果一个人仅仅只是因为穷,你就去施舍他,那么当他手里的钱花光了的时候,他一定还会再来找你的。如果你上次借给他,这次手头紧,只能借给他,你放心他并不会理解你的难处,感谢你的恩德,只会憎恶你的“吝啬”,埋怨你的“贫穷”,甚至嘲笑你的“愚蠢”。
有良心的,可能还会把这笔账记下,等自己有钱了再还给你,当然,至于什么时候有钱就不好说了。没有良心的,你前脚把钱一转过去,人家说声谢谢,甚至谢谢都懒得说,后脚就联系不上了,所谓“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老实说,现代社会的信任危机如此严重,跟这些没有良心、不讲信用、不要脸皮的老鼠屎有很大关系。
中国的传统文化其实是很推崇施恩与报恩的,比如“投桃报李”“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衔环结草,以报恩德”等等,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过于冷漠会被认为是一种罪行。
比如孟子就曾在《寡人之于国也》一篇中说:“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猪狗吃人食,还不知道检点;路上有人饿死,还不知道救济。等人死了,就说:“这不能怪我,怪年景不好!”那跟拿刀子把人捅死,然后说“人不是我杀的,是刀子杀的”有什么区别?
庄子也曾有过类似的遭遇。
那是他年轻的时候,在宋国蒙地当一个看守漆园的小官,收入微薄还不稳定,勉强能糊口。公务闲暇,著书自娱,也算过得不错。然而赶上这年春荒,正是青黄不接之际,眼看无米下锅,一家人就要饿死了。于是平日里多有几根傲骨的庄子,也不得不放下身段,驱车一天去找旧友监河侯借粮食。
此人虽是一方官长,但为人极悭吝。见庄子来借米,碍于情面,不好直言拒绝,于是编排庄子道:“你要借粮食,没问题。等到了年底,辖区内的百姓把岁供交上来,别说几石粮食,我借你三百金。”
庄子一听这话,当场就没绷住,气得眼睛圆鼓鼓的,但同样碍于情面不好做骂,于是讲了个笑话挖苦对方。
“我昨天来你这儿的路上,突然听到一个微弱的声音,似乎是在喊‘救命’。我左右环顾,到处找没找到人,低头一看,原来在我脚边有一条小鱼,正躺在车轮印子的水洼里,奄奄一息。我问它‘是你在呼救吗?’它说‘是,快救我。我本是东海里的水族,今天不幸落难,被困在这个车印子里。你只消给我一升水我就能活命,求你救救我吧。’”
说完,庄子笑了笑,停顿了下来。监河侯听得入迷,赶紧问道:“那后来呢?你到底有没有救他?”
庄子冷冰冰地说道:“救啊,我当场就答应他了!我说‘等我到了南方,去游说吴越两国的国君,请他们引西江水过来救你,直接把你送回东海,你看好不好?’那小鱼儿听完,气得差点没翻过去,叫我别费那功夫了,早点去干鱼店找它吧!”
庄子说完,扬长而去,从此少了一个朋友。
这就是成语“涸辙之鲋”的故事,而“监河侯”也成了吝啬鬼的代名词。
在我看来,监河侯为人确实不够地道,明明斗米之恩就能解决的事情,非要拒人千里之外,见死不救。这样的朋友,不要也罢。
我们常说“救急不救贫,帮困不帮懒”,说的是不能因为对方贫穷而随意地施以恩惠,如果对方是因为懒而穷,就更不该继续帮下去。对于那些烂泥扶不上墙的人,任由其自生自灭就好,不必过多怜悯。但对于那些遇到特殊困难,或是需要救急的人,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予一点帮助,还是很有必要的,毕竟谁也保不齐自己会有那么一天。
就拿我自己来说。我小时候家里也穷,经常没米吃,偶尔吃点肉还是街头那个杀猪师傅送过来的一点肥油。他也是个苦命人,全身重度烧伤,手脚残疾,但还是靠杀猪自力更生。所以我小时候很想吃肉,每次去舅舅家都能吃一碗,表哥们经常笑我,那时我才三四岁。冬天外面下雪,我没袜子穿,妈就用床垫下的棕毛给我裹脚,但还是长冻疮。有时没钱交水费,人家又不肯拖欠,只好低三下四地跟人借,也就几块钱。那时我爸在外面上班,得了肝硬化,人都差点没保住。单位给报销了医药费,回到家身上只剩多,这多还是当时单位组织的捐款。我爸至今还在跟我念,说其中有一张10元是一个跟我差不多大的小妹妹捐的,上面还写了一句话:“祝叔叔早日健康”。
我觉得这个社会还是需要温暖的,所以我也会力所能及地帮助一些真正的可怜人。对于那些说“不管什么情况都不要借钱”的人,甚至从来不屑于施人恩惠,还自认为精明的人,我是难以认同他们的价值观的。
其实现在很多人都不愿意跟人借钱,一是难以启齿,二是谈钱伤感情,三是别人很难不从内心鄙视你,所以现在网贷才这么发达。很多人正是应了那句“急救不救贫,帮困不帮懒”,有了贷款就开始肆意挥霍,也不想办法努力改变现状,这个口子借完了就去找下个口子,到了还款的时候就拆东补西,最后利滚利越滚越多,自己的信用却越来越差,终是悔之晚矣。
如果你身边也有这样的人,能劝则劝,劝不了就保持距离吧。
所以,什么人该帮?什么时候该救?还是要看具体情况。前面已经跟大家讲了三个故事,最后再给大家讲个故事吧。
年5月,家住仙居杨府村的戴杏芬突然接到一个电话,对方是个中年男子,很激动:“姐,我终于找到你了。我就是20年前那个被你收留过的年纪最小的男孩。”
电话那头名叫何荣锋,这20年来他一直在苦苦寻找戴杏芬的下落,说是想报答当年的救命之恩。
没过多久,何荣锋就带着妻子从沈阳赶到浙江,并带来了一份大礼——万现金支票,但被戴杏芬当场拒绝了。后来年,何荣锋再次拿了5万现金和价值不菲的补品过来看望戴杏芬,说是要帮恩人修房子、补身体。在何荣锋的再三要求下,戴杏芬只好收下,但后来还是打听到何荣锋的卡号和地址,把钱打了回去,东西也寄了回去。
说起此事,戴杏芬不由感叹,这个世界真是奇妙。
年,戴杏芬像往常一样下班回家,路上碰到三个蓬头垢面的小伙子,也不说话,就一直在身后跟着她,看着也不像坏人。快要到家的时候,戴杏芬转身对三个小伙子问道:“你们跟着我做什么?”
一问才知道,三个小伙子身无分文,已经几天没有吃饭了,一身衣服破烂不堪,脚上磨起了水泡,看样子,应该是一路上都在风餐露宿。
戴杏芬动了恻隐之心,于是把三个小伙子接到家中,给他们盛了结结实实的一大碗饭,三人狼吞虎咽地吃完了。然后,戴杏芬又给他们打来热水泡脚,并让三人在家留宿了一晚。
“我家也是做生意的,也在外谋生过,知道真的不易,如果有人帮一把真的很重要。当时有邻居提醒我,说收留三个陌生人太危险了。但反正我家也没有值钱的东西,能帮就帮一把吧。”戴杏芬回忆道。
何荣锋是四川人,当时因为家里的原因,只有17岁的他就跟着年纪比他稍长的两个同乡来浙江打工,但不幸遭了贼,到仙居的时候已经身无分文,只好沿路乞讨。
“很多人看到我们都避开了”,何荣锋说。
那天晚上,戴杏芬跑了当地几家工厂,想给三个小伙子找份工作,但终究是没找好。何荣锋的一个同伴说他有个姐姐在黄岩,要不就去那边找工作吧。
当时从仙居到黄岩的车票是7块,于是第二天戴杏芬给他们一人给了10块钱,并准备了红糖馒头片作为路上的干粮。整个过程中何荣锋没有说一句话,只是把戴杏芬的话记在了心里。
“她帮我们找工作的时候,一直在跟那些老板说‘我们浙江人做生意,讲的是诚信,做生意一定要诚信’。她还说‘人可以没有很多钱,但一定要做个好人,能帮助别人,好人才有好报’。”何荣锋说道,“如果当年没有她的帮助,没有她的那些话,我肯定不会有今天的成就。我不能忘恩,不能忘本,不能忘情。”
当被问到为什么两次拒绝何荣锋的心意,戴杏芬曾说:“不管他生不生气,我都不能接受。他出息了,我很高兴。帮助人是应该的,我小时候,我妈妈就收留过乞丐。这对我来说很正常,不图金钱回报。他能感恩,让我很感动。”
愿你能被这个世界温柔相待,也愿你温柔地对待这个世界。
欢迎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