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汁性肝硬变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一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引起的思考
TUhjnbcbe - 2021/4/13 2:18:00
北京治白癜风那间医院好 http://jbk.39.net/yiyuanfengcai/lx_bjzkbdfyy/

作者:王彦平

单位:医院检验科

前言

如果说医学工作是非常严谨的,那我觉得有很多事儿还是需要联系实际来灵活掌握的,而且不论什么工作,从业者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中,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才不会虚度了工作占去的大量宝贵时间。

案例经过

清晨6点,一位中年男患者到急诊化验室要化验血常规。

本来仅此一项,采指血也可以。但我刚刚接过他的收费条,他就喊着“我要抽静脉血,指血测的不准!”

我说:“在急诊只有一台仪器做血常规,不论静脉血还是指血都用它,指血不如静脉血稳定,但那点儿差异对于一般患者没有临床意义,我们仪器的检测质量是有保证的。”

我一边说一边给他抽了静脉血,为了医患和谐,当然要尊重他的意见,只是想纠正他的错误观念。

他的妻子在旁边解释说,他患有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医院门诊治疗。为了免于排队,每次都是清晨在我院急诊验血。

上次验了指血,血小板是×/L,但医院复查取药时,医生又让测了静脉血,结果是×/L!

按医嘱,血小板数超过×/L,药量就要调整。

经我询问,他的妻子还介绍了他的病史:

患者男,59岁,一向身体非常好,所以嫌麻烦而从不体检。但自年12月起,经常感觉头晕。医院检查,但因为工作比较忙,他一直没去。

就在他还没来得及就医时,发生了急性心肌梗死。住院后验血才发现,血小板达×/L多。

经各种检查,确诊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随后先是用干扰素和羟基脲联合治疗,吃药加打针(干扰素是静脉注射的,羟基脲是口服),到现在只用干扰素了,外加中药调整。

这次血常规结果是这样的(静脉血):

图1患者血常规结果(静脉血)

我对他们说,即使同一份血样,同一台仪器,结果也不会完全相同,这是偶然误差所致。但是对于有资质的实验室,这并不影响结果的准确性,因为我们每天都做室内质控,用质控品来检查仪器和试剂的稳定性。

在我们科里,血小板的高值质控的SD是10×/L,如果质控结果不超3个SD(即30×/L),即认为仪器、试剂状态稳定,结果可靠。

对患者来说,如果两次结果差异很小的话,没有临床意义,不必太在意。

医院里可能会有不同厂家、不同型号、不同原理的仪器,比如我们科里就有三台血细胞分析仪,每年做2次仪器间比对。医院也会参加省市级和国家级室间质评,以保证准确性和统一性。

作为患者,不需要了解那么多,但像他们这种情况,最好是在相同时间段,抽静脉血,并主动要求用同一仪器检测,尽量避免一些误差。

如果非要拿今天的结果和明天的结果相比,医院医院、这台仪器和那台仪器相比,没有太大意义,只能增加困扰。

患者听了,有些理解,但是因为上次的事,坚持要再采指血,做个比较,而且很快就交了费。与静脉血前后相差25分钟,指血的结果如下:

图2患者血常规结果(指血)

各项目差异不大。因为事先的解释,他们已能理解。

分析和总结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是骨髓增殖性肿瘤的一种,是骨髓克隆增殖异常导致,具有发病隐匿,起病缓慢的特点,好发于50岁以上中老年人,以骨髓巨核细胞过度增殖、外周血血小板持续增高为特征,血栓与出血是临床常见的并发症,并可以向骨髓纤维化、急性髓系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转化。其发病机制不明,可能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

末梢部位血流较慢,采血时间长,可能影响血细胞形态和数量。同时末梢血由静脉血、动脉血、毛细血管血和组织液等组成,易受温度影响,如温度较低,易发生溶血。另外,末梢部位出血量少,难以采集充足血量,如果采用挤压方式,易混入组织液致血小板聚集,还可能造成细胞破坏,影响血常规结果的真实性。

静脉血可避免以上因素影响,而且一般从肘部采血,肘部血液循环情况好,血液成分稳定,血量充足,必要时还可重复测定,有利于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但是末梢血并非没有优势,它的采集比静脉血方便快捷,用血量少,适于儿童和其它采血困难者。检验工作中,我们需要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采血方法。

[1]肖垚,吴雪芹,杜玉峰.干扰素联合羟基脲与单用干扰素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疗效比较[J].医药前沿,,8(32):.

[2]应秋燕.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J].肿瘤研究与临床,,29(4):-.

[3]陈燕,张云勇.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临床应用价值[J].中国社区医师,,35(5):-.

[4]迟帅.末梢血与静脉血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17(3):-.

[5]沈晨.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常见因素及预防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13(2):73-74.

—END—

说明:本文为原创投稿,不代表国际检验医学传媒、检验医学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引起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