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魏宇心
年,41岁的路易斯·坎克尔二世在美国科学院的名册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从那天起,第一个三代都是美国科学院院士的家族诞生了[1]。
路易斯·坎克尔一世
路易斯·坎克尔(图源:参考文献[2])
路易斯·坎克尔一世出生于年,是个在乡村长大的孩子。像多数人一样,他17岁就辍学去温室和果园当帮工和学徒,就是这段经历让他深深喜欢上了植物。年,他回到高中校园,并在年于密苏里大学就读。年,他已经拿到了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学位,研究方向是植物病害[2]。
他为植物病*病的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在成为美国科学院院士。他是洛克菲勒研究所(后来成为洛克菲勒大学)最早的员工之一,还担任过燕京大学的顾问委员会成员[2]。
他对植物和生物的热爱也感染了自己的儿子,甚至孙子。他的儿子亨利·坎克尔尽管最后成为了免疫学家,但从小就非常喜欢花,到了晚年尤其热衷于培育杂交鸢尾花新品种[3]。
亨利·坎克尔
亨利·坎克尔(图源:参考文献[5])
亨利出生于年,是路易斯·坎克尔的长子。他年从普林斯顿大学毕业,年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拿到了医学硕士学位,医院培训了两年,以见习医师的身份加入了美国海*。他跟随*队在欧洲当过医生,在这期间,他曾照顾过几名患肝炎的海*陆战队员[4]。
那段照顾肝炎病人的经历成为他年入职洛克菲勒研究所的契机。在那里,他加入了查尔斯·L·霍格兰的实验室。霍格兰的实验室研究传染性肝炎,亨利因此对各种肝病相关的临床和生化事件产生了兴趣。不幸的是一年后,霍格兰意外英年早逝,亨利临时被任命为该实验室的负责人。作为课题组的领导者,他虽然十分缺乏经验,但依旧出色地完成了工作,年,他晋升为研究员(相当于国内的教授)[4]。
在研究肝炎的时候,他敏锐地意识到肝炎并不像当时人们所以为的那样,全部都是因为感染导致的。他描述了两种不同的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和伴有“高丙球蛋白血症”的肝炎[4]。后者的病人常常是年轻姑娘,同时患有关节炎和狼疮。
如今我们已经知道,肝脏受损也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症状之一,而在那时,这一切都还是一个黑箱,人们甚至都没有“自身免疫病”这个概念,但伴“高丙球蛋白血症”的肝炎是一个重要的线索[4]。随着研究的深入,亨利找到充足的证据证明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类风湿性关节炎是自身免疫病,是由于患者身体里的免疫细胞攻击体细胞导致的[5]。
亨利的贡献还远不止这些,他对免疫学领域有着多项开创性的研究,这使他在年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他被称为“免疫学之父”,年当选美国免疫学家学会的主席[6]。
路易斯·坎克尔二世
路易斯·坎克尔二世(图源:JimHarrison/harvardmagazine.